黄南旅游切换城市

㕵㕵㕵  查看地图

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简介

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,青海省东南部,九曲黄河第一右旋弯曲部的弦部南端。东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、碌曲县,南临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,西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和海南州同德县毗连,北与本州泽库县毗连。辖优干宁镇、宁木特、托叶玛、赛尔龙、多松、柯生一镇五乡。全县总面积6997.45 平方公里,总人口2.93万,其中蒙古族占93%,是全国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。2000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7750.12万元。其中第一产业5364.58万元,第二产业646.46万元,第三产业1739.08万元。  
      河南县居高原亚寒带温湿气候区,日照时间长,昼夜温差较大,年降水量597.3—615.5毫米。无绝对无霜期,平均气温9.2 —14.6℃。 
河南县自然资源丰富。现已发现各种矿产10多种,有黄铁、黑铁、石膏、泥炭、金、锰、硝、锑、铜、汞、银等。其中已探明赫格楞锑矿储量1790金属吨,李卡如山北侧泥炭787万吨。  
      河南县河流众多,有大小河流27条,主要河流14条,其中较大河流为洮河、泽曲河、尕玛日河,这些河流水质好,分布广,流程长,流域大,水文地质稳定,落差大,水力蕴藏量十分丰富,年平均径流量总量13.87 亿立方米,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29.64万千瓦。泽曲河是我县最大的河流,全长232公里,境内河段落差253米,平均坡降1.70%,水能理论蕴藏量9.3万千瓦,可建梯级电站6处,总装机容量约为700千瓦,年发电量200万千瓦时;洮河在县境内流程83.5公里,落差400米,平均坡降 4.79%,年平均径流总量 40533.20万立方米,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3.44万千瓦,冬季不结冰,是河南县水能资源的“富矿带” 。 
      河南县是纯牧业县,有6471.81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,5998.29平方公里的可利用草场,占草场总面积的92.68% 。有各类牲畜73万头(只),其中绵羊属藏系羊种的“欧拉羊”,是青藏高原土种羊中的优良品种,占全县牲畜头数的74%,被称为“雪山之舟”的牦牛占全县牲畜的第二位为24% 。河曲马是我国四大名马之一,河南县是河曲马的主产区。占全县牲畜头数的2% 。 
      全县仅陆栖脊椎动物就有100余种,珍贵毛皮兽有水獭、猞猁、赤狐、雪豹、沙狐等。药用兽 类有马鹿、白唇鹿、麝、马熊等。肉用兽类有黄羊、岩羊、草羚羊、獾猪等。主要野禽有天鹅、雪鸡、麻鸡、石鸡、鸭、苍鹰、百灵等。鱼类有青海裸鲤、厚唇鱼重唇及青海鱼鳅。野生植物和名贵药材有320余种,主要有冬虫夏草、雪莲、党参、掌参、大黄、射千、秦艽、贝母、黄芪、藿香、羌活、蘑菇、蕨麻等。 
河南县自然风光雄奇壮美、旖旎迷人,具有青藏高原特色,蒙古族民族民俗风情别具一格。 
      河南县地处甘、青、川三省咽喉之地,河碌公路、河玛公路、五河公路为骨干的公路运输线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。已建成36公里泽—河35千伏输电线路和2×630千伏安装变电所,全县六乡全部实现与外联网的目标。全县实现程控自动化,可与国内各大城市及地区自动拨号,图文传真、数据交换。移动电话实现了全球通,无线寻呼实现了区内联网。 
       改革开放以来,这里的各族人民以勤劳、勇敢和智慧,使这片神奇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,民族团结,社会进步,经济建设蒸蒸日上。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基础上,工业长足进步,第三产业兴旺发达,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。 
       河南县地理位置优越、土地、矿产及畜产品资源丰富,交通通讯便利,市场体系健全,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。河南县未来发展的目标是: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、科教兴县战略、可持续发展战略、加快城乡居民收入,变畜牧业大县为经济强县,把团结富裕文明的河南带入二十一世纪。 
     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河南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,欢迎国内外企业成为这片热土的开发者,以开放促开放促发展取得成效。开放的河南将向国内外客商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、优质的服务、优良的环境、开放的河南诚招国内外客商来开发建设这块宝地,携手共创美好未来。 

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民俗

  河南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,是蒙、藏民族融合文化留存的典型地区,具有浓厚淳朴的民族风情。 蒙古族风情   蒙古族是一个有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。   河南牧区的蒙古族居住在圆形的蒙古包里。这种蒙古包,是由桦木制成的可以折叠的支架和木制的圆形围架穿连而成,四周及顶端裹以白羊毛毡,用精致的绳带缚定。在毛毡门帘周边镶以青布做的富有民族艺术特色的云纹花边,显得素雅,美观大方。蒙古包具有便于搬迁和抗御烈日风寒,冬暖夏凉,适宜游牧生活的特点。蒙古包正中上方设佛龛,两侧放置箱笼、衣物、粮食等物,覆以华丽的棉织或丝织壁毯。中央垒有锅灶,周围铺着地毯、毛毡,坐时长者居正上方,客人及男人居左侧,妇孺居右侧,包内陈设颇有条理,给人以素雅大方之感。   蒙古族同胞与马有着不解之缘,牧区的蒙古族同胞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。古代蒙古人之所以勇敢善战,来去无踪,征服亚欧各国,很大程度上靠马的疾驰与他们娴熟的骑术。今天牧区草原上,马仍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。在蒙古人眼里,世界上所有财富中马是最高贵的;敬神祭奠用马,婚嫁送礼用马,“那达慕”就是剪马鬃、马尾,给马打打烙印后,为欢庆胜利而举行的,会上主要的活动项目就是赛马;人们谈论的话题是骑手和良马,整个场面人欢马嘶,人们喝着马奶酒,品评着马匹,交换着马鬃、马尾纺织纺织而成的绳索和马皮箱等马所提供的日用产品。在蒙古族语言中,关于马名称、毛色、步态方面的词汇之丰富,为其他民族的语言所望尘莫及,在翻译时难于一一对应。在灿烂的蒙古文学中,以马喻理的格言和谚语,多如繁星。他们跳的舞蹈,有马刀舞、驯马手和小青马舞。说唱“好力宝”,表演着说不完关于马的故事,民族乐器马头琴上也精工雕刻着马的形象。总之,马成为蒙古族同胞重要的生活来源,生产工具,娱乐手段,又给他们的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。   蒙古人非常注重礼节,宾客来访,全家人出帐迎接;贵宾来临,更是慷慨地用“霍仁木”(全羊席)盛情招待,席间拿出自己酿制的传统饮料马奶酒为客人助兴。马奶酒清凉爽口,不仅是理想的解渴饮料,又是营养补品。他们对老人特别尊敬,每逢过节日或来宾客,要向老人献“哈达”祝福;在外面路遇长者,必先下马,站立道旁,躬身问好,然后始能上马启行;进帐房时,先让老人或长辈进门,座上位。如过路人前来投宿,也敬以酒食,招待数日也尊重如初,从不下逐客令。蒙古人在一生中有三大喜庆日子:第一是出生后7天的洗头礼;第二是3岁时的剃头礼;第三是婚礼日。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今。   蒙古族的婚俗,受“媒妁之言,父母之命”的传统影响极深;就是自由相爱,最后决定扭也在父母。结婚时,给新郎及媒人备上高头大马,带着彩礼,前往女方迎娶新娘。新娘由一女陪伴送男家,双方家庭摆宴席,招待宾客,喝酒猜拳,唱歌跳舞,使宾客尽情欢乐,皆大欢喜。 藏族风情   藏族同胞千百年来居住在高寒、广袤无比的青海高原上。在与艰苦环境的斗争中,形成了傈悍豪放、粗犷爽朗的民族性格。他们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,因而在衣、食、住、行及文化、艺术、建筑等方面有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风情。为适应高寒及游牧生活,他们身穿绵羊皮缝制的藏袍,耐磨保暖,白天束带为衣,夜间解带当被,平时露出右臂,行动更为方便。藏族妇女的发饰和藏袍装饰品十分引人注目,尤其金银首饰,显行色彩鲜艳,对比强烈。饮食主要以糌粑为主食,拌合酥油、奶茶、奶制品曲拉而成。糌粑具有营养丰富、味香耐饥、便于保存携带、制作简便等特点。牛羊肉亦为藏族人民的主食。牛奶发酵制成的酸奶,是他们夏秋最喜欢吃的食物。以游牧为主的藏族同胞住在牛羊毛织制的黑色藏式帐篷中,结构简单,便于搬迁。在帐篷内部供奉佛像、经典、酥油长明灯。牦牛和马是藏族的主要交通工具,牦牛被称为“高原之舟”。青南高原是世界牦牛分布最多的地区,成为当地群众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,主要用以供乳食、肉食、驮用生物、拖民运输工具等。草原上的赛马会、赛牦牛是习以为常的文体活动,很受人们欢迎。   藏族同胞具有热情好客、尊敬老人、扶危济贫的美德,非常注重礼节,在节日或重大场合见面,要互敬哈达,以示尊敬。藏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。整个藏区是歌舞之乡,不仅在男婚女嫁的日子或宗教节日,就是平日闲暇时间,不分男女老幼席地而坐,也会以草原为舞台,以蓝天为幕布,欢歌跳跃,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,给辽阔、寂静的划原带了无比欢乐。   藏族地区实行天葬、火葬、土葬、塔葬等五种葬法,奇异的葬俗,对游人也有很大的吸引力。其中塔葬只限于少数宗教领袖人物。   藏族人民在文化艺术、建筑、医学、科技等方面有着辉煌的成就。
黄南旅游:
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旅游 尖扎县旅游 同仁县旅游 泽库县旅游